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百分之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百分之13.50,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如何让运动健康适老化,城市公共体育运动空间该如何适老化设计?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服务体系需求与资源供给失配
在城市用地资源、公共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现有公众服务基础设施配套资源不足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矛盾逐渐显现,老年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环境现状并不理想。
◎ 对老年人考虑不够
许多城市绿地在设计时过于强调其美化的作用,而忽视了辅助锻炼的功能作用。绿地游园临近城市主要干道,且活动场地相对较少,不利于老年人就近锻炼。
◎ 活动场地空间不足
老年人活动场地空间不足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老年人无法充分地进行身体锻炼和社交活动。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41㎡,而美国为16㎡,日本为19㎡。
◎ 场地拥挤互相干扰
由于活动场地有限,虽老年人的爱好不同,但都难得其所,常见街头绿地内,这边吹拉弹唱,大扭秧歌,旁边却是下棋、练气功、打牌、打麻将者,互相干扰,老年人有苦难言。
◎ 缺少针对性锻炼的器材设施
老年人活动场所的设施不完善,缺乏针对性锻炼的健身器材和休闲设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常见老人们压腿、押腰、拔单杠等都以小树、栏杆等作为辅助器材。
◎ 场地服务半径不合理
公园绿化等可健身场地距居民区较远,规划布局不合理,老年人体力不足,无法常去,尤其在一些中小型城市,此类问题更加明显。
城市公共体育运动空间,适老化改造需求
◎ 安全性原则
老年人作为行为能力逐渐弱化的人群,在心理层面,由于身体不如从前,在运动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性,他们有时不希望被别人关注和干扰。在生理层面,随着生理机能的下降行为大大受限,适于一般人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就存在安全隐患。
在配置体育健身器材时应结合老年人的特点,选择具有运动轻缓、操作简便、负荷适宜、可以及时中止运动等特点的器材,应充分评估器材安全风险、机械安全风险、电气安全风险以及运营管理安全风险,避免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中发生运动伤害,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制定个性化的体育运动活动方案,做好锻炼前、后准备和放松运动。
◎ 无障碍舒适性设计
感知和运动能力的下降使老年人的行为严重受碍,他们需要无障碍的景观和设施来为他们的感知和一般使用提供便捷,使他们能大限度地和外界接触。场地设计尽可能避免老年人在运动锻炼时发生危险,同时也能满足残疾人群体的需求。老年人拥有受保护的空间,控制好老年康复运动场所的气候舒适度十分重要。温度、光照、湿度等是气候舒适度的评判因素。
◎ 无动力、环保设计
尽可能选用无动力、可回收环保器材,确需能源设备应采用太阳能发电、储电方式,维护运行,减少碳排放。
◎ 标识指引需求
老年人的方向感、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下降明显,也产生了用脑惰性,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在熟悉、易于识别的环境中活动,不想去探索复杂陌生的环境。便要求老年康复运动场所在区域构建、局部设计、标识设施等方面下功夫。
◎ 设备多样性、针对性
器材配置应充分考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至少配置有氧健身器材、力量训练器材、微循环促进器材和柔韧拉伸器材,满足老年人改善心肺功能、减少骨质流失、预防跌倒、改善关节活动、预防慢性病等健康需求。
器材配置应满足不同层次健康水平和动手能力的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如身体条件较好的老年人的对抗性体育锻炼项目设置:篮球、乒乓球;如轮椅乘坐人员的特殊结构设计要求;如身体偏弱人士的休闲式锻炼项目设置等。
器材配置应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的体育锻炼项目设置,让老年人通过体育锻炼得到体质提升,如拉伸类、力量类、心肺功能锻炼类、休闲益智类、休息类、关节活动类、针对性运动康复类等不同器材配置。
◎ 有效性原则
根据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健身目标和运动需求确定运动项目配置器材,使老年人通过锻炼有效提高身体机能水平、体质水平和生活质量。
◎ 运动交流的社交设计
老年人健身场所不应独立于公共场所之外,而是融合于其中,老年人在运动时能够与人群有更多的沟通交流,通过锻炼项目、结构设计、安装配置等满足老年人多人参与、互动交流的需求,提高老年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更好地帮助老年人与他人建立更深入、亲密和持久的社交关系。
◎ 标准化、维护与管理的便捷性
器材应符合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器材使用安全,采用模块化设计,降低产品维护成本,提高维护便捷性。
适老化设计行动机制
◎ 扩大适老化体育运动空间配比
将适老化公共体育运动空间作为项目设计规划的必要一环,提倡多功能、多样化健身器材配置,并提供运动健康监测、运动健康评价、科学运动指导、运动恢复与康复指导、慢性病运动干预、运动营养与心理调适、健康知识科普等功能性服务。
特别注意,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在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新配建的健身器材中,适老化和适儿化健身器材数量合计占比应不少于百分之50。通过扩大老年人活动场地面积、提升健身器材的布局密度,有效解决老年人“健身去哪儿”的难题。
◎ 符合国情的适老化建设:老少同乐
“老少同乐”是我国家庭生活的传统,老人在心理上也要小孩儿的陪伴以减少孤独和寂寞感,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此外,让老人活动之余看孩子有利于提高老人的多重任务完成的能力,改善老人的神经系统。
因此在空间的布置上,应该结合老年运动与“监护”的双重需求。在空间的关系上,老年活动场地与儿童场地宜形成并置关系。老年康复运动场所与简单的多向空间形式的儿童活动区则以并列包围内嵌的方式组合。
◎ 设施研发、配置、反馈、升级
根据老年人健身需求和设计原则,研发针对性的功能型健身器材,如慢性病运动干预器材、康复指导器材等。在场地配置上,配备老年人喜爱、适用面广、便捷实用、健身效果明显的体育器材,并且做到定期更换维护老化设施。建立线上使用评价反馈和线下专人、问卷回访机制。根据老年人健康数据分析和使用感受,升级优化设施器材。
◎ 空间优化,多功能辅助设施
老年人健身场所应配置安全检测系统:监控、警报系统;夜间照明系统:增加不被树木遮挡的防眩光夜间照明设施;休憩休闲系统:根据服务人群配置一定数量的遮阳避雨的休息设备并确保舒适性;无障碍设备系统:让轮椅老年人安全到达。此外,在室外健身设施旁边增加老年人携带包袋时必要的挂钩,方便老年人挂置包袋;室内场馆则要在符合老年人体工学尺寸的高度设置物品存放柜等。
◎ 易识别、舒适的场地环境
因为老年人对环境的敏感程度较高,对方向的敏感程度较低,因此,适宜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有益于老年人运动。在建设体育场馆时,要加强场地的绿化,在室外增加老年人易于辨别的标识设计,方便老年人寻找目标运动场地。
◎ 多元化、创新服务管理
定期组织多样化的、有益身心的老年人运动会,开展体育表演展示交流,如俱乐部聚会、广场舞表演、康体运动、讲座等。突出活动的参与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不断创新老年人活动方式,提高老年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老年人运动常态化。
赖小姐:187-9787-1626
廖先生:188-1645-3500
丁先生:187-7075-6027
邮 箱:514783307@qq.com
网 址:www.lvhehj.com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楼梯村站前大道(绿禾环境公司)
Copyright © 赣州绿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备案号:赣ICP备2021003730号-1 营业执照扫一扫,联系我们 | 扫一扫,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